eye ganseihirou book woman

助詞「は」與「が」的用法差異、認識日語的「題述構造」:不只是主語與述語的關係

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,許多初學者會接觸到「主述構造」(主語+述語)的基本句型

然而,日語中還有另一種常見的句型結構——「題述構造」,這種句型在日常會話與書面語中都非常普遍。本文將以簡單易懂的方式,介紹題述構造的概念、與主語的區別,以及助詞「は」與「が」的用法差異。

什麼是題述構造?

題述構造是由「題目+述部」所組成的句型。所謂「題目」,是指句子的主題,也就是「這句話要談論的對象」。題目通常使用助詞「は」來標示,並不一定是動作的發出者(主語),也可能是動作的接受者(目的語)或其他角色。

這點與主述構造不同。主語通常用「が」來標示,表示動作或狀態的主體。而題目則是用來引出話題,讓聽者知道「接下來要談的是什麼」。

題目不等於主語

雖然題目有時也會是主語,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。以下是幾個例句,展示題目在句中扮演的不同角色:

  1. 馬は 速い。
    → 馬很快。(「馬」是主語,也是題目)
  2. 馬は 厩舎に入れた。
    → 把馬關進馬廄。(「馬」是目的語,但仍作為題目)
  3. 馬は 飼料をあげた。
    → 給馬餵飼料。(「馬」是受詞,也作為題目)
  4. 馬は 足が長い。
    → 馬的腿很長。(「馬」是話題,並非主語)

在這些句子中,「馬は」都是題目,但它在不同句子中扮演的語法角色不盡相同。這也說明了「は」所標示的題目,不一定等同於主語「が」。

「は」與「が」的語感差異:已知 vs 未知

日語中,「は」與「が」除了語法功能不同,還有語感上的差異。一般認為:

  • 「が」用於引入新資訊,表示未知的事物。
  • 「は」用於談論已知的主題,表示熟悉的事物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私が林です。
    → 如果有人問「誰是林先生?」,回答「我就是林」表示「林」是未知的資訊。
  • 私は林です。
    → 如果大家已知道「我」是誰,這句話是用來澄清「我不是陳,是林」。

此外,疑問詞如「什麼」「哪裡」「何時」等,因為本身表示未知,因此只能搭配「が」使用:

  • 何が起きた?(發生了什麼事?)
  • どこが痛い?(哪裡痛?)
  • いつが都合いい?(什麼時候方便?)

不能說「何は」「どこは」「いつは」,因為「は」表示已知主題,與疑問詞的語感不符。

小結:題述構造是日語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句型,它讓說話者能夠靈活地引出話題,而不受限於主語的位置

理解「は」與「が」的差異,不僅有助於掌握句型結構,也能提升語感與表達能力。

對日語學習者而言,掌握題述構造的概念,是邁向自然表達的重要一步。下次看到「は」時,不妨思考一下:這是主語,還是題目?這句話,是在談論什麼?這樣的思考,將讓你更深入理解日語的語法世界。